产房分娩及新生儿处理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国家级一流课程

张丹浙江大学上线时间:2018年
  • 所属专业类:临床医学类
  • 对应专业:临床医学
  •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
  • 实验类型:综合设计型
所属课程:妇产科学

依托浙江大学学科优势、自主创新的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和国内领先的标准化病人等教学平台,虚实结合、优势互补,构建从虚拟到现实,从基础到临床,从模型训练、仿真病人(标准化病人)培训到真实病人实习一体化的产房分娩及新生儿处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将临床中有创操作、高风险操作、不可逆操作,虚拟仿真的、可重复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可以反复练习,完善“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四位一体(KAQ2.0)的人才培养体系。

  • 6380
  • 6161
  •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

Mute
Current Time 0:00
/
Duration Time 0:00
Loaded: 0%
Progress: 0%
Stream TypeLIVE
Remaining Time -0:00
 
纠错/举报
实验教学目标实验原理实验教学过程与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结果与结论

秉承“求是创新”校训,坚持“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医学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为根本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伦理观念的转变,传统以患者为训练载体的医学生培养方式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临床实践教学资源有限,妇产科诊疗对象为女性,涉及更多的伦理、风俗习惯和隐私。

依托浙江大学学科优势、国家级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及国内领先的标准化病人等教学平台,虚实结合、优势互补,构建从虚拟到现实,从基础到临床,从模型训练、仿真病人(标准化病人)培训到真实病人实习一体化的产房分娩及新生儿处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将临床中有创操作、高风险操作、不可逆操作,虚拟仿真的、可重复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可以反复练习,完善“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四位一体(KAQ2.0)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学习:

1. 培养学生产房分娩及新生儿处理实践技能;

2. 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自主学习、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4. 培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保护患者隐私意识,提升人文素养;

    5.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1)实验原理: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产房分娩及新生儿处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具有以下明显优势:

1)时间的方便性,无需等候相应的患者即可进行训练,成功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罕见病、少见病的带教困境,可随时安排学习时间;

2)创造了一个可反复训练、重复操作的安全环境,出现错误时可及时进行纠正,在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也避免了真实患者的医疗风险;

3)训练的标准化,按程序进行的教学模式可避免不同带教老师在操作细节上的偏差,从而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的医生技能培训;

4)多媒体的感知性,使学生通过感知视、听、触等多种信息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知识点:
15
  1. 1. 医患沟通技巧
  2. 2. 术前谈话技巧
  3. 3. 患者隐私保护
  4. 4. 女性骨盆内、外测量
  5. 5. 四步触诊法
  6. 6. 外科洗手
  7. 7. 消毒、铺巾
  8. 8. 穿戴无菌手套,树立无菌意识
  9. 9. 平产接生、产钳助产、臀牵引等助产技术
  10. 10. 会阴侧切与缝合
  11. 11. 新生儿APGAR评分及标准
  12. 12. 新生儿复苏
  13. 13. 阴道分娩禁忌证
  14. 14. 产后注意事项(早接触、早吸吮)
  15. 15. 人工胎盘剥离术
(2)核心要素仿真设计:
暂无内容
(1)学生交互性操作步骤:
共10 步
(2)交互性步骤详细说明:

1.标准化病人问诊、体格检查(虚实结合)

从模型、模拟人到真人模仿病人(标准化病人)的实践,最后到真实病人的实习,这是医学实践教学的一般规律。标准化病人是指没有医学知识但经过特定训练,旨在恒定、逼真地复制真实临床情况的健康人。标准化病人是国际通用的医学教学手段,浙江大学是国内首批(1991 年)将标准化病人引入教学的高等医学院校之一,已建立了丰富的标准化病人教学和考核案例库,形成了系统的标准化病人培训管理体系。利用标准化病人培养和考核学生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临床思维和医患沟通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和人文素质。

2.模型骨盆测量、产科四步触诊法、听胎心(虚实结合)

包括骨盆测量、产科四步触诊法、听胎心、羊膜腔穿刺等若干项目,采用临床虚拟仿真制作,再现操作对象、方法技术和操作步骤,着重加深学生对操作目的、方法过程的了解,提高操作方法、结果分析的综合能力。特点:先虚后实;实验投入大,硬件好,学生动手机会多。

3.超声检查(虚拟)

利用高级医学模型、模拟人、器械、设备和信息技术,创建虚拟产房环境,最大限度地还原医疗情境,通过以模拟案例、模拟情景演习的课程设计,使学生学习妇产科学的临床技能操作。

在熟习临床技能操作的同时,建立科学的临床思维,加强对病人人文关怀的意识,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切实体现了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理念。这一临床技能的实践教学效果表明,虚拟产房虚拟临床情景具有成本低、可重复、教学效率高,符合现代医学伦理要求等优势。

超声影像学实验模拟临床工作的实际情况,突破以往以教材为蓝本、按系统和疾病编排、验证性实验为主的传统教学思路,改为以具体病例为出发点、以病例的影像学图像,以丰富清晰的图片、动画围绕病例图像展开教学。教学内容包括检查方法、正常影像解剖、基本病变、常见病变及并发症、系统训练超声影像学的实践应用。在图像处理方面进行图像的虚拟仿真再编辑、图像放大、缩小和灰暗度的调节,同时具有检索、自我评估和在具体病例进行注释的功能。对于医学生自我指导下的学习和临床技能的掌握都具有指导价值和实用意义。 

4、穿洗手衣、戴帽子口罩、洗手(实体)

严格按照无菌要求规范操作。

5.消毒、铺巾(虚实结合)

严格按照无菌要求规范操作。

6. 分娩接生(虚拟)

将世界顶级的高、精、尖的医疗虚拟仿真技术引入实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零距离接触国际最新的医学技术,更能激发他们对新技术、器械研发的好奇心,增加学医的兴趣,提升对职业的热爱。引进购买SimMom模拟妇产病人。SimMom是一个先进的全身互动型生产模拟人。结合了Limbs & ThingsPROMPT生产模拟器及Laerdal的高级生命支持模拟人的设计,SimMom能提供培训一系列用作培训助产术及妇产科的功能。它能让学生专注于从产前到产后的所有分娩阶段,它适用于人工和可选的自动分娩模块。

7.新生儿处理(虚拟)

掌握新生儿的一般特点、APGAR评分、呼吸道清理、新生儿复苏等。

8.胎盘检查(虚拟)

应用各种胎盘模型,图片、动画、视频等方式,练习胎盘检查。

9.会阴缝合(动物模型等,虚实结合)

10.临床实践(实体)

    从虚拟到现实,从基础到临床,从模型训练、仿真病人(标准化病人)培训到最后真实病人实习一体化的产房分娩及新生儿处理。



(1)使用目的

通过产房分娩及新生儿处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让学生掌握分娩过程中孕产妇、新生儿的症状体征、处理要点、药物反应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法巩固学习成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2)实施过程:

①病例库建设:根据教学目标要求,选择合适的妇产科临床真实病例,根据虚拟病人的结构化数据要求进行转化,导入产房分娩及新生儿处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中。

②线上预习:坚持虚实结合,学生课前登陆在线平台自主学习,通过临床真实病例中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自学,观看标准化操作讲解视频,在线进行虚拟临床操作练习。

③教师示教与模型练习:教师讲解与示教操作。利用高质量的图谱、示意图、动画、视频等信息技术,通过3D显示、模拟操作等方式创造了虚拟仿真平产分娩的接生实习机会,可以反复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便于学校的管理、服务和维护,有利于今后的资料扩充和更新。学生操作练习时,教师巡回指导。

④个体化评估:学生完成虚拟仿真实验后,根据每位学生的模拟演练表现,给予针对性的评估报告。

⑤课后复习与练习:临床中有创操作、高风险操作、不可逆操作,虚拟仿真的、可重复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可以反复练习。

3、实施效果:

产房分娩及新生儿处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解决了既往临床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相对不足,典型病例缺乏可重复性的问题,避免因操作失误对患者产生不必要的伤害,尊重和保护患者隐私,有利于学生直观、高效掌握相关临床知识及操作技能,减少学习难度,增加学习趣味性与积极性,为下一步临床实体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孕妇分娩的相关知识、技术与方法,分析解决分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掌握新生儿窒息等突发情况的应对处理措施,提高临床实战能力,并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学习中提高综合成绩。

相关实验

×

选择文件
0%